城市探险圈:在废墟中寻找
2019 年 11 月 12日,在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普里皮亚季城,向导展示一处建筑物在灾难发生前的照片
文/《环球》杂志记者黄红华
编辑/刘娟娟
城市探险,顾名思义是指对各种城市废墟或隐秘建筑,如地下通道、防空洞、被废弃的厂房或煤矿、停工的游乐场等的探险活动。很多城市探险者喜欢把这项活动称为“废墟探险”,因为他们涉足之处,往往是被人废弃或遗忘的地方。
近年来,城市探险在西方国家已发展成为一种颇引人注目的休闲活动和生活方式,在中国也越来越受追捧。据来自北京的城市探险资深玩家徐德尘介绍,相比于其他运动,城市探险成本不高,可塑性强,且带有一定社交属性,尤其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这些探险者穿梭在废弃的医院、旧时的工厂、被遗忘的学校,以及那些曾经繁华如今却寂静无声的城市角落。这些人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更像专业的记录者,他们带着手机或者专业的拍摄器材,记录下那些被遗忘的风景,讲述废墟背后的历史与变迁。
“废墟”的独特魅力
城市探险并不是当下才兴起的活动。作为最早的城市探险活动的一种形式,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巴黎。
1793年,法国人菲力拜·阿斯贝闯入位于如今巴黎14区丹费尔-罗什洛广场的巴黎地下墓穴。这个地方曾是古罗马时期的地下采石场,1786年巴黎暴发瘟疫时,市区公墓的几百万具无名尸骨被转移到此存放,直到1874年才对公众开放。菲力拜·阿斯贝是目前世界上被公认的城市探险的发起者。
对城市未知境地的好奇和战胜恐惧的勇气,是城市探险先驱者和无数后来者的特质。在菲力拜·阿斯贝完成探寻巴黎地下墓穴的壮举之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城市探险才逐渐形成气候。
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各异,不同国家的城市探险活动也各具特色。法国有很多废弃古堡,它们是法国城市探险者的“最爱”;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在工业转型之后大量工厂闲置,由此诞生了著名的大规模废弃建筑群——“铁锈地带”,所以美国的城市探险者们喜欢在城市的废弃工业基地探险;在日本,城市探险者则喜欢偷偷潜入已无人迹的“凶宅”或废弃校园,感受一把“灵异”氛围笼罩下的心惊肉跳……
还有一些被废弃封锁后又重新开放的著名废墟,比如乌克兰基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等。这些地方都不是普通游客会涉足的,却是“探险者”心中的乐园。
每一座废墟,都铭刻着一段厚重的历史,甚至承载着一幕沉痛的悲剧。这些废弃之地,尽管被杂草侵占,却未曾改变其独特魅力,反而激发了旅行者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进而催生一种全新的旅行风尚与体验。
探险热兴起背后
在城市探险玩家及其“死忠粉”眼中,城市废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它们或许不再拥有正常的功能,但却是承载时代记忆的老物件。许多人迷恋上废墟探险,是出于对过去的一种怀念——如那些废弃的大型游乐场,尽管锈迹斑斑,却浸满了儿时的欢声笑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怀旧”,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一些城市探险玩家将已废弃多年的旧厂区、旧小区、旧医院等作为拍摄地,在网上传播“废墟探险”视频,受到热捧。
以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隔离区为例,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此后,以4号机组反应堆为中心,半径30公里的范围被划定为隔离区。近年来,随着隔离区内多数地区的核辐射值逐渐恢复正常,4号机组反应堆的新掩体也在2016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隔离区旅游逐渐成为乌克兰旅游的新亮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城市探险爱好者。
尽兴也需合法合规
随着参与城市探险的人越来越多,探险项目日渐复杂多样,一些潜在风险也开始显现,包括人身安全、法律纠纷等。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很多探险项目看似景色特殊、引人关注,但毕竟人迹罕至,尤其是一些城市废墟,年久失修、缺乏保护措施,暗藏多种安全隐患。探险者在打卡时受伤事件时有发生。
据徐德尘介绍,参与城市探险活动最重要的是安全保障。场地的提前踏勘很重要,很多烂尾项目里有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另外,一些专业设备也必不可少,如照明设备、急救设备等,有时候还可能会用到绳索。
尤其是,一些城市探险者并非“循规蹈矩”的人,他们并不乐意参与官方或正规旅游机构组织的活动,而更愿意成为险秘之境的主动“闯入者”。尽管有些地方甚至明文规定不许进入,但是越是危险,他们越想去。
这样“任性”的行为可能会有法律风险。据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张姓律师介绍,如果网络博主私自进入有保安看守的废弃厂房,或到上了锁、有封条的废弃建筑物内探险、打卡,可能会被认定为非法侵入。虽然是废墟,但很多场所还是有产权单位的;如果以破坏围栏、门窗等方式进入废墟,或者探险时故意毁坏物品,可能会因损坏公私财物触犯法律。
专家提醒,热爱城市探险的博主们要增强安全意识,不要为了好奇或流量,轻易进入废弃场所探险。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很难维权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