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内卷,累及全球

2025-07-09 15:00:25 来源: 《环球》杂志

6 月 22 日,民众在荷兰海牙参加反北约集会

文/李正东 马晓霖

编辑/吴美娜

  7月伊始,“美方暂停对乌部分军援”牵动多方视线。白宫发言人安娜·凯利在一份声明中说,五角大楼在审查美国对全球其他国家的军事援助后,“决定将美国利益放在首位”。美国副防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发表声明说,五角大楼“正在严格审查和调整”向乌克兰提供军援的方式,以符合结束乌克兰冲突的目标,“同时保持美军对政府国防优先事项的战备状态”。

  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美方突然宣布暂停对乌部分军援,令乌克兰及其欧洲盟友猝不及防。北约峰会6月25日在荷兰海牙闭幕,在美国最重视的军费问题上,各成员国最终同意把年度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5%。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欧亚中心主管约翰·赫布斯特说,北约峰会刚结束,美国就暂停对乌部分军援,其做法可谓“前后不一”。

  另有观察人士分析称,从内在逻辑看,类似事态与此次北约峰会反映出来的境况其实并不矛盾。与去年峰会相比,本届峰会成果文件对乌克兰危机及世界各地局势着墨极少。对乌克兰的支持一笔带过,涉及俄罗斯的表述也只有“带来长期威胁”。一些专家认为,宣言内容有着浓重的“取悦美国”意味。

  综合来看,北约在对乌克兰表达政治支持的同时,亦保留对安全局势演变的灵活应对空间。北约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维护现有欧洲安全秩序、遏制俄罗斯的目标,但也暴露出联盟在援助方式、成员国立场及战略前景上的复杂分歧。内外矛盾交叠变幻,北约这个二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内部重组戏码正不断上演。

战略焦虑下强化集体安全机制

  美国特朗普政府一直强硬要求北约其他成员国把年度国防开支提高至占GDP的5%,声称不能让欧洲在防务问题上“搭美国的车”。换句话说,特朗普政府意在推动盟国承担更多防务责任,从而进一步减轻美国在北约集体防御体系中的财政负担,又能在形式上维持其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这种做法,实质上是美国战略收缩背景下的一种“权责外包”机制,既体现了其保守主义安全观的回归,也暴露出美欧在安全义务与战略目标上日益扩大的分歧。

  这5%中,北约要求3.5%用于传统防御建设,包括扩充兵力、补充武器库存及快速部署系统,另外1.5%则用于网络安全维护、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应急体系完善、技术创新研发及军工体系强化等。然而,诸如德国等大国在预算执行上仍面临国内政治阻力,而经济压力更大的南欧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对长期高额投入表示质疑。

  海牙峰会期间,北约成员国就其对俄罗斯的战略认知及相关军事部署安排作出系统性表述,宣称北约正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复杂、最危险的安全环境”,并将俄罗斯列为对联盟安全“最重大和最直接的威胁”。这一态势迫使北约认定传统防御力明显不足,必须进行全面补强。

  事实上,由于长期依赖美国提供安全保证,北约内部欧洲成员国普遍军备水平严重落后。以德国为例,据有关统计,其国防军装备使用率不足30%,221架作战飞机仅65架可以升空作战,主战坦克只能出动105辆,13艘护卫舰仅5艘可用,6艘潜艇因维修、保养等问题几乎无法使用,国防军战备水平仅为50%。德国2024年军费投入仅占GDP的1.9%,远低于北约新要求的5%标准。

  北约此轮军费提升与工业整合举措,显示出其在俄乌冲突长期化背景下的战略焦虑和急于强化集体安全机制的意图。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不同国家在国内政治压力、经济现实与战略优先级等方面分歧依旧,给这一高支出承诺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试金石”映射联盟内部矛盾

  尽管北约将对乌援助计入成员国军费结构,表面上标志着对乌克兰的支持得到制度化推进,但实质上,其深层意图在于将乌克兰塑造成北约边界之外的战略缓冲伙伴,而非真正接纳其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

  从资源投入角度看,北约对乌克兰的支持主要通过“乌克兰综合援助计划”予以实施。该计划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逐步发展为涵盖政治、战略、技术与人道主义等多维支持的机制性平台。

  在2023年维尔纽斯峰会上,北约决定将“乌克兰综合援助计划”扩展为多年期援助计划,以支持乌克兰重建国防体系,并提高其部队与北约的相互协调能力。截至2025年6月,北约成员国及其合作伙伴已向“乌克兰综合援助计划”信托基金捐款逾10亿欧元。

  虽然援助计划在短期内极大提升了乌克兰的防御能力,但这些资源的持续投入也使这场危机成为一场消耗战。北约一方面宣布支持乌克兰直至胜利,另一方面却始终未明确其加入北约的路径与时间表,反映出联盟内部对此存在根本分歧:部分东欧国家希望尽快接纳乌克兰,以遏制俄罗斯;而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担忧直接吸纳乌克兰将引发北约第五条的触发风险,使联盟陷入不可控的集体战争中。

  这种两难揭示出北约在援乌问题上的战略困局:既想压制俄罗斯,又不愿承担成本;既要表态支持,又要保留回旋余地。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乌克兰问题既是地缘安全议题,也是北约成员国内部的政治试金石,它不断暴露出联盟内部在安全责任、战略目标与军事承诺上的不一致性,构成了乌克兰战略的模糊性困局。

影响全球军事格局和经济安全

  其实,特朗普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北约军费的大幅增长,但这一做法也在加剧美欧之间结构性信任的裂解。

  美国借“安全保护”之名,意在通过推动北约盟国提高军费开支,引导其大量采购美制武器装备,从而扩大本国军工产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其目的更倾向于服务美国全球战略回撤后的再平衡安排,而非维护跨大西洋共同体的整体稳定。

  从更广维度看,北约军费激增,将深刻影响全球军事格局与经济安全。

  英国路透社报道,2024年,北约国家在核心防御领域的支出超过1.3万亿美元,但如果都把GDP的3.5%用于国防,将相当于支出1.75万亿美元。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表示:“如果我们接受了5%,到2035年,西班牙将不得不在国防上额外花费3000亿欧元。这笔钱只能从削减医疗和教育保障投入中获得。”

  观察家们指出,这一态势将直接引发两个后果。一是加剧结构性军备竞赛。俄罗斯已通过提升核战备等级、加大远程武器部署进行回应,一些地区性大国也在密切评估美欧集体安全机制重塑对区域格局会产生何种外溢效应。二是进一步削弱全球安全治理能力。高军费支出将挤压公共财政空间,欧洲社会舆论已出现众多反对声音。

  此外,联合国、欧盟等多边机制所需的发展资金也可能面临持续紧缩局面,进而影响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安全与稳定。更重要的是,北约军费激增,强化的是联盟内部竞争而非全球协作,这一趋势将加速全球安全治理秩序从多边走向分裂状态,并削弱国际社会对裁军、减核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的支持力度。

  (李正东系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晓霖系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包玉刚讲席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