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引力:重构人类社会连接模式
参观者在 2024 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佩戴 AR 眼镜进行体验
文/《环球》杂志记者胡艳芬
编辑/黄红华
在互联网时代,一朵非遗绒花,一个动漫人物,一个“丑娃娃”……就能衍生出一个跨越国度、穿越古今的圈子;而一个在现实中或许外貌和成就都平平无奇的年轻人,可能就是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圈子中的“顶流”或“大神”。人们看到职场或传统社交圈中的权威体系正在被重构,也看到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另一个“隐藏款”的自己,在不同圈子里活出精彩。
华丽的点翠、步摇、金簪,当中外网友通过哔哩哔哩(B站)、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看到一位年轻女孩持仿妆、头戴偏凤钗出现在视频中,87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仿佛从故事里走了出来。网友们一边惊叹于女孩妆造的精致,一边刨根究底,终于惊动了媒体,调查出背后的故事:这是北京高校一位“00后”女生自学非遗绒花技艺,花了12天用4000根蚕丝制成了电视剧同款金凤绒花。
在杭州,一场Cosplay(角色扮演)比赛结束后,Coser们盛装走进地铁车厢,两个着萝莉装的年轻女孩,小心翼翼走向对面扮成坂田银时(日本动漫《银魂》中的主角)的年轻男子,她们深鞠一躬说,“老师可以打卡(指合照)吗?”“银时”原本挺直的身姿,微微向女孩们的方向倾斜,合影之后,三方友好添加了彼此的微信。这是《环球》杂志记者不止一次遇见的场景。
曾经,学历、职业、地域甚至家庭背景,是构建个体社会身份的基石,定义着我们的社交半径与社会价值。然而,这一切正在被改变——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也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一般指1995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不再甘于被单一的社会角色所框定,他们投身于由共同兴趣、独特爱好甚至信仰构筑的多元“圈子”之中。从拆开盲盒的惊喜瞬间,到城市角落的探险寻秘;从对虚拟偶像的狂热追捧,到在艺术中寻求慰藉的疗愈空间——这些形形色色的“圈子”不仅是兴趣的聚合,更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连接方式。
“圈时代”究竟是如何来临的?技术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新型连接方式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图景?
技术赋能,打破连接的边界
“圈时代”的兴起,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技术力量的深层驱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设备的迭代、社交媒体的演进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等前沿技术的成熟,共同构筑了一个无远弗届的数字生态系统,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连接的广度与深度,也为各种新兴“圈子”的诞生和繁荣提供了土壤。
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和迭代,圈子的形成便有了基础。从早期的论坛、贴吧,到如今的微信、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拥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得以轻松相遇。过去,一个特定小众爱好群体可能因为地理位置分散而难以形成规模,现在,一个线上社区就能汇聚天南海北的同好。例如,一个对特定独立游戏痴迷的玩家,可以在游戏论坛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攻略、讨论剧情;一个热衷于手工制作甚至非遗技艺的爱好者,可以在小红书上分享作品、学习教程,并找到同样喜欢手工的朋友。这些平台不仅是信息的发布地,更是社群的孵化器。它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工具(如群聊、私信)、丰富的内容载体(图片、视频、直播),以及多元的互动形式(点赞、评论、转发),使得个体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和高效。
内容生产与分发的模式变革,极大刺激了兴趣圈子的多样化。传统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是中心化的,受众的选择有限。而现在,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兴起和算法推荐机制的成熟,使得每个人既可以是内容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内容的创作者。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博客等形式,分享自己的独特爱好、技能或观点,吸引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受众,从而形成新的圈子。例如,一位擅长特定妆容的博主,能够通过教学视频吸引大量美妆爱好者,形成一个“美妆圈”;一位热衷于旧物改造的达人,其分享的内容会吸引一批环保和创意手工的拥趸。
算法的推荐机制更是功不可没,它能够精准识别用户的兴趣偏好,推送相关内容,从而加速了圈子的形成和壮大。用户越是沉浸在某个兴趣领域,算法就越能“投其所好”,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让兴趣圈子更加牢固。
再者,VR/AR/MR/XR、AI等技术的融入,为圈子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可能性。虚拟偶像的信仰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AI赋予虚拟偶像更接近真人的情感表达和互动能力,AR技术让粉丝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与虚拟偶像“互动”,VR技术则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虚拟空间,让粉丝们得以在数字世界中共同狂欢。
这种技术加持下的“连接”,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与人的连接,甚至可以是一种人与“虚拟实体”的深度情感连接,并在这种连接中衍生出庞大的粉丝社群和独特的文化生态。同样,城市探险圈利用GPS、无人机等技术,能够更精准地定位和探索城市中的隐秘角落;艺术疗愈圈则可能借助AI生成的音乐或沉浸式数字艺术展,为参与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放松和治愈体验。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创造力的延伸,它在不断拓展“连接”的边界,让兴趣圈子的维度更加丰富多元。
此外,支付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也间接推动了潮玩、盲盒等消费驱动型兴趣圈的繁荣。线上购物的便捷性和全球物流网络的建立,使得稀有潮玩、限定盲盒等产品能够迅速触达全球消费者。社群成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交易、交换,甚至参与众筹,共同推动小众产品走向市场。这种基于消费和收藏的圈子,通过线上社区的互动和线下交易的链接,构建起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社交网络。
身份重塑:从“被定义”到“自我构建”
“圈时代”的到来,不仅是社会连接方式的变化,更是对个体身份认同的一次重塑。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往往是“被定义”的,由其所处的家庭、教育背景、职业属性等外部标签所赋予。但在“圈时代”,人们开始主动“自我构建”身份,通过参与不同的圈子,展现多元的自我,并从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和被认可的价值。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学历和职业往往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然而,当年轻人进入一个特定的兴趣圈时,这些外部标签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普通职员的人,在“城市探险圈”里,可能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凭借独特的技能和知识获得其他成员的尊重和认可;一名学业不佳的学生,在“虚拟偶像信仰圈”中,可能是某个偶像应援团的核心成员,拥有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号召力。
在这些圈子里,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基于共同的兴趣、贡献和对社群的投入。这种基于“同好”的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
当一个人进入不同的圈子,他或者她可以身兼数职,扮演多种角色。而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得个体的人格更加丰富饱满,也让其社会连接更加多元化。这种流动性也意味着,个体的身份认同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兴趣的变化和圈子的选择而不断演进。这赋予了现代人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得身份的构建成为一个动态且持续的过程。
圈子正在成为个人情感寄托和价值实现的场域。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感到孤独和迷茫。而兴趣圈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港湾。在这里,人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热爱,获得理解和共鸣。例如,在“艺术疗愈圈”中,参与者通过创作表达内心,与他人分享作品和感受,不仅获得艺术的慰藉,也能找到情感的出口。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难以被理解的“小众”兴趣,圈子更是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在这种社群互动中,个体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内容的贡献者和社群的建设者,其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认可,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其身份认同。
此外,在圈子中形成的“数字声望”和“社群资本”,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新标准。在很多兴趣圈中,一个人的活跃度、专业度、影响力,甚至在社群中的“贡献值”,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声望。这种声望可能来源于他持续分享优质内容、积极解答新人疑问、组织线下活动等。这种“数字声望”和“社群资本”虽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资本或社会地位,但在圈子内部,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交优势,如获得更多关注、结交更多同好,甚至获得商业合作机会。例如,一个在某潮流文化圈中拥有大量粉丝的关键意见领袖(KOL),其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越传统媒体的明星,成为潮流风向的引领者。这种新型的资本形式,进一步强化了个体在圈子中的身份认同和价值感。
社会重构:从“大社会”到“圈子化”
“圈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个体连接方式和身份认同的改变,更是在深层意义上,重构着整个社会的连接模式。社会结构正从传统的、宏大的“大社会”模式,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碎片化、多元化但又高度连接的“圈子化”模式。这既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是 2024 年 8 月21 日在德国科隆举办的科隆国际游戏展上拍摄的Cosplay 表演者
以往,基于经济、政治等宏观因素,社会形成金字塔或橄榄形结构,相对简单;如今,基于兴趣、爱好、审美、价值观等形成的圈子,则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元,形成了蜂窝状或网络状结构。
从正向积极的角度看,这促进了不同亚文化群体的聚合和发展,使得多元文化得以蓬勃生长。例如,汉服爱好者圈、洛丽塔文化圈等小众圈子的兴盛,使得这些原本可能被边缘化的文化,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高度聚合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和“圈层固化”等问题。当人们长时间沉浸在与自己观点高度一致的圈子里时,可能会减少与其他信息的接触,从而加剧认知偏差,甚至形成对立。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圈子化”正在重塑信任关系。在传统社会,信任往往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强连接。而在“圈时代”,信任则更多地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和社群互动之上。一个在某圈子里被公认的“大神”,其言论和行为往往能获得圈内成员的高度信任和追随,即便他们可能在现实中素未谋面。这种基于“同好”的信任,虽然可能不如血缘关系那般稳固,但其建立速度快,且具有更强的行动力。例如,某兴趣圈发起一项公益活动,成员们会因为对圈子的认同和对发起者的信任而积极响应。这种信任模式,为社会协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对信息甄别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者,“圈子化”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形态。随着各种圈子的兴盛,围绕这些圈子产生的“圈层经济”正在崛起。品牌商开始关注并深耕特定的兴趣圈层,通过精准营销、定制产品、社群运营等方式,满足圈子成员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针对盲盒潮玩圈,各大品牌纷纷推出联名款、限定款,并通过举办线下展会、线上抽签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圈子成员的消费热情。在虚拟偶像领域,围绕虚拟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代言活动等也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这种基于兴趣和情感连接的消费,使得商品的价值不再仅仅是功能性,更多的是其所承载的情感价值、文化符号和社交属性。
“圈子化”也对社会治理和公共空间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多元的“圈子”中构建普遍的社会共识?如何避免过度“圈子化”导致的社会撕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然而,圈子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政府和组织可以通过与不同圈子的连接,更精准地了解民意,并动员社会力量。例如,通过与环保圈的合作,可以推动环保理念的普及和实践;通过与文化创意圈的交流,可以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未来,如何更好地引导和管理这些多元的“圈子”,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可以预见的是,“圈时代”将持续演进,技术仍将是其重要的驱动力。未来的连接方式或许会更加多元、更加智能,圈子的形态也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无论如何变化,人对连接、对归属、对自我实现的深层需求不会改变。“圈时代”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也更具韧性的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