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9日电 题:京蒙协作助力科尔沁草原提升产业“含科量”
新华社记者恩浩
7月的科尔沁草原,绿浪翻滚,生机盎然。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田间地头的产业实践,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到智慧农业的蓬勃兴起,京蒙两地以科技帮扶为纽带,书写着“京蒙同心、绿富同兴”的故事。
走进科右前旗恒佳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将红彤彤的沙果送入一条“智造线”:经过精准热风联合真空冷冻干燥后,这些草原野果变身为每公斤售价超45元的果干,远销北上广等大城市。
“过去晒沙果是靠天吃饭,晒不好就容易变质。在京蒙协作的科技帮扶下,现在生产线用上了沙果干绿色低碳制干技术,不仅果干果脯的品质更有保障,保质期也达到了原来的1.5倍,我们的果干果脯能够销售到更远的地区。”看着刚刚生产出的沙果干,科右前旗恒佳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满怀信心地说。
食品工业专家正在对科右前旗恒佳果业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指导。(于舰勐 摄)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科研成果到真金白银,京蒙科技合作的“种子”正在科右前旗长成“产业森林”。
穿过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的大门,记者看到自动化流水线上,羊草、玉米青贮、苜蓿等经过除尘、消毒、熟化破壁、TMR搅拌等流程后,变成了牛羊的优质饲料。
“过去牧民卖草主要‘看天吃饭’,都是零零散散地卖,现在我们有了‘中央厨房’,能够消化掉当地大部分牧草,解决了牧草销售难题,还提高了牧民收入。”内蒙古现代牧场运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钱可鑫介绍说。
图为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于舰勐 摄)
2023年,园区依托京蒙协作的力量,成立了林草过渡区草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聚焦牧草精深加工与数智仓储技术研发,围绕草种改良、牧草种植两个关键环节,成功研发出“抗寒高产苜蓿品种选育技术”“退化割草地质量提升技术”等12项核心技术,让出产的牧草品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产量相比传统品种提升了40%,为草产业发展开辟出新的路径。
科右前旗大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亚鹏介绍,如今园区年加工各类牧草能力达2万吨,生产包衣草种1000余吨,“园区已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最大的草产品集散中心”。
“我们的大米获得了中国、日本、美国、欧盟的有机认证,深受北上广等大城市商超的青睐。”兴安盟家禾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大伟看着千亩稻田,眼中充满了希望。
京蒙协作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科右前旗紧紧抓住北京市海淀区协作帮扶有利契机,引进北京企业到科右前旗投资兴业,成立了兴安盟家禾米业有限公司。家禾米业成立以来,在科技创新、品牌宣传、渠道开发、质量管控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当地大米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兴安盟家禾米业有限公司种植的稻田。(韩双龙 摄)
“在育秧的关键时期,只需一部手持终端,就能掌握整个基地秧苗的生长情况,还能根据数据反馈,远程进行浇水、施肥等操作。”许大伟说,家禾米业在成立之初就建设了智慧育秧大棚,配备有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了基地温度、湿度、水质、氮磷钾含量等多种数据的实时传输、记录和设备的远程控制,并采取暗室叠盘育秧等技术,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实现了优质品种的跨区域种植。
兴安盟副盟长、科右前旗旗委书记孙书涛说,下一步科右前旗将持续深化京蒙科技协作,聚焦重点项目提质、高端人才引育、合作领域拓展,探索“科技+产业+人才”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两地协作在更高维度、更宽领域结出更多硕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