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里约热内卢7月6日电 题:巴西:展翅向未来
新华社记者席玥 朱婉君 周永穗
7月的里约热内卢,机场外道路两旁挂满金砖国家成员国和伙伴国国旗,写有多种语言“欢迎”字样的标语交错排列,迎接前来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的各方代表。
“未来之国”巴西,再次站在世界聚光灯下。
1940年,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为逃离欧洲战火来到巴西。在动荡飘摇的年代,这片美丽的南美大地带给他慰藉。茨威格在《巴西:未来之国》一书中写道:“这里的人都能听到未来翅膀发出的强劲风声。”
近年来,巴西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努力破解发展中国家崛起过程中共同面临的种种难题。经历蜕变和新生,巴西正以崛起之姿迈向未来。
这是7月3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拍摄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欢迎标语牌。新华社发(克劳迪娅·马尔提尼摄)
从饥困到“世界粮仓”
20世纪中叶以前,巴西农村长期面临饥饿问题。1945年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的现任巴西总统卢拉,曾多次讲述自己儿时的经历。“母亲有时拿不出食物给孩子们吃,我第一次吃面包还是在7岁时。”
让同胞不再挨饿,正是激励玛丽安热拉·温格里亚数十年投身科研、助力巴西农业技术变革的动力,她也因为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获得2025年世界粮食奖。
在巴西农业研究公司位于南马托格罗索州的试验田里,温格里亚蹲在田间,仔细观察大豆根部根瘤发育情况。她开发的借助共生微生物“施肥”的方法可以把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养分,继而提高产量并恢复土壤健康。
这是2023年11月7日在巴西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州塞拉杜地区拍摄的圣芭芭拉农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巴西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五,大自然赋予其广袤的良田和牧场。这片土地曾长期是欧洲殖民者的种植园。殖民地经历给巴西农业发展埋下病根——高度集中于甘蔗、咖啡、棉花等出口型经济作物,粮食生产遭忽视,粮食甚至还要依靠进口。
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指出,在巴西原本万物蓬勃生长,甘蔗、可可等“自私的作物浪费了土壤的天然肥力,耗尽了积累的腐殖层,留下贫瘠的岩石、被侵蚀或风化了的土地”,“原本的粮食生产地变成饥饿地区”。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国际粮价大幅波动,让巴西政府下决心摆脱对进口粮食与化肥的依赖,着手推动农业体系升级。那一年,巴西农业研究公司成立。此后多年,温格里亚等科研人员带着技术从实验室走进田间,曾被视为种植禁区的热带红壤焕发生机,在科技助力下成为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
巴西官方数据显示,温格里亚领导研发的微生物接种剂解决方案已应用于逾4000万公顷田地,每年为农民节省约250亿美元成本。
“巴西农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我们从改良每块土地做起,从改变每粒种子的基因做起。”巴西农业研究公司专家西蒙伊斯说。与科研并行,巴西政府还陆续出台了打破土地垄断、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信贷体系、推广高质量种子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2024年5月21日,工作人员在巴西伯南布哥州圣弗朗西斯科河畔贝伦的一处农场采摘芒果。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2000年至2020年,巴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8%,农作物产量翻倍,畜牧产品产量增长两倍以上。目前,巴西已成为世界上大豆等作物的第一大生产国,大豆、牛肉、鸡肉等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国。巴西主粮与蛋白质食品实现基本自给,温饱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在里约热内卢发布的2024年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2023年巴西国内严重粮食不安全人数降至250万,占总人口比例降至1.2%。
对巴西而言,饥饿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农业现代化仍在路上。进入21世纪以来,农地扩张引发雨林退化日益严重等问题,农业发展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在研究如何让生产与可持续性并行发展,其根本还是改良土壤。尊重土壤,才能获得食物回馈。”温格里亚说。
从起飞到腾飞的百年梦想
茫茫高原之上,一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其形状如同一架喷气式飞机展翅翱翔。这里正是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彼时负责城市建筑设计的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尔在自传中说,飞机形状的城市设计寓意“巴西是正在起飞的发展中国家”。
这是2024年7月14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拍摄的城市中轴线和周围部分区域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在国家发展“起飞”之路上,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在巴西的工业版图中,以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巴航工业)为代表的航空工业百年发展之路尤为引人瞩目。
巴西人在全球航空工业中书写了“传奇”,证明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在高端制造业拥有话语权。如今,巴西是世界最大的150座级以下飞机生产国,航空工业成为巴西支柱产业之一。巴航工业是仅次于波音和空客的全球第三大客机制造商。
按巴西行业专家说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航空工业就被巴西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支柱之一,而这也是因为巴西特殊的地理面貌。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到,呈钻石形状的巴西幅员辽阔、地势复杂,难以修建铁路和公路,整个国家迫切需要飞机这一交通工具。”曾为飞机设计师的巴航工业商用机市场与产品研究总监费尔南多·格劳说,“最开始,巴西的飞机来自欧美国家,但这些飞机不是针对巴西的特点设计制造,无法飞入热带丛林深处。”
1950年,巴西政府成立巴西航空技术学院,这是巴西系统性培养和储备航空专业人才的起点。1969年,巴航工业诞生。1972年,13架“巴西制造”的飞机在这里诞生。迄今,巴航工业已向全球客户交付逾9000架飞机。
2018年4月4日,在巴西圣若泽杜斯坎普斯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总部,媒体记者在交付仪式上拍摄E190-E2飞机。 新华社记者李明摄
在格劳看来,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巴西航空工业崛起的秘诀。1997年,格劳从巴西航空技术学院气动弹性力学专业毕业,加入巴航工业。随着企业不断开拓海外市场,2000年巴航工业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格劳来到中国负责商用和公务机技术与营销工作,一干就是18年。
巴西的航空制造业也曾面临波折和瓶颈。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定位出现偏差,巴航工业一度濒临破产。巴航工业随后通过调整策略、引入国外战略合作伙伴等,大幅提升支线客机和商务机市场占有率,进入发展新时期。
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巴航工业重获活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早在2003年,巴航工业就在哈尔滨与中方组建合资工厂。如今,航空产业也是中巴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巴合作被誉为在高科技领域南南合作的典范。”巴航工业大中华区总裁彭鹏说,“我们深信巴航工业与中国等全球南方伙伴的合作将迎来更广阔空间,持续创造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机遇。”
巴航工业已在与波音和空客等西方企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巴西州立坎皮纳斯大学经济学教授马科斯·费雷拉说,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航空工业的崛起在于掌握飞机设计、系统整合、制造与销售等产业链核心环节主导权。
曾提出“新兴市场”概念的美国经济学家安托万·范·阿格特梅尔说,新兴市场的时代已不再是制造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时代,一种与众不同、活力四射的创新精神正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不断成长。
“巴西人常说,巴西是‘未来之国’。而航空工业正助力国家飞向美好未来。”格劳说。
绿色转身,为了“地球之肺”
在巴西与巴拉圭交界的巴拉那河上,坐落着一座巨型水电站。大坝将浩荡奔腾的河水拦腰截断,源源不断地为两国输送清洁电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伊泰普水电站1984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如今年发电量约800亿度,为巴西贡献约10%的电力。
如何在农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与许多国家一样,巴西选择了发展绿色经济的道路。
这是2023年10月1日在巴西巴拉那州拍摄的伊瓜苏大瀑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宽阔的河流、充沛的降水、巨大的落差,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理条件为巴西发展水电带来天然优势。早在1883年,一座小型水电站就在巴西东南部“钻石城”迪亚曼蒂纳建成,为当地采矿公司供电。真正的水电建设热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巴西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能源。为降低进口石油依赖,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巴西把视野投向水力资源。
“伊泰普”在当地原住民语言中意为“会唱歌的石头”。激流通过大坝水闸,如同演奏交响乐章,把大自然的力量变为绿色电能。数十年来,巴西不断加快能源转型步伐,除水电外,还积极开发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巴西能源研究公司数据显示,目前,可再生能源在巴西能源矩阵中占比近50%。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也将巴西誉为“绿色经济领跑者”。
这是2022年9月3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拍摄的美丽山特高压输电二期项目里约换流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近年来,中国的投资与技术为巴西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年初,由中企投资建设的玛瑞蒂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预计每年可减少约8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去年8月,中巴企业签约联合建设1兆瓦全链条绿色制氢站项目,项目建成后绿氢产能可达20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中巴合作建设的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不仅帮助解决亚马孙河流域水电长距离外送和消纳难题,还注重沿线生态保护,恢复了约200公顷森林植被。
亚马孙地区是巴西经济发展中的“生态保护指针”。当地经济建设的无序扩张,一度使亚马孙雨林急剧萎缩。
2003年,巴西在亚马孙地区实施“绿色经济特区”政策,规定企业不得擅自毁林。2006年,巴西颁布《亚马孙地区生态保护法》,对雨林保护和砍伐权实行全国统一管理。2023年,卢拉再次出任巴西总统后签署一系列法令,包括重新制定打击亚马孙雨林砍伐的措施、重新设立亚马孙基金等。2023年,亚马孙热带雨林砍伐量较上一年减少50%。
“一棵屹立的树木,比数吨非法砍伐的木材更有价值……一条清澈的河流,比以汞污染为代价开采的所有黄金都更有价值。”卢拉在再次当选总统后的首次演讲中,清晰阐述了他的绿色发展理念。
2024年,卢拉政府推出“绿色印章”计划:在多个行业建立社会环境可持续标准体系,对符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予以认定;认证“绿色股票”,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引导绿色产业投资;出台“绿色出行与创新”计划,促进汽车行业减排脱碳。
这是2024年3月13日在巴西亚马孙州首府马瑙斯拍摄的居民区与热带雨林的交界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今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将在巴西贝伦举行。巴西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玛丽娜·席尔瓦说,巴西愿与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团结协作,在气候变化多边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携手全球南方共同发展
本世纪初,巴西北部皮奥伊州的瓜里巴斯市曾因交通闭塞、发展落后被称作“饥饿之城”。20多年后,这座内陆小城面貌一新,水电供应网络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教育医疗服务大为改观。33岁的埃拉克斯·阿尔维斯经历了瓜里巴斯的蜕变。
他说,变化得益于巴西2003年起推行的“零饥饿”和“家庭补助金”等计划。瓜里巴斯被选为“零饥饿”计划启动地,供水、卫生、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阿尔维斯的母亲也是第一批“家庭补助金”项目受益者。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巴西约有2000万人口脱贫。
“八九岁时,务农是家里唯一收入来源。小时候,我得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阿尔维斯说。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阿尔维斯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他现在创办了一家为城市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公司回馈家乡。
瓜里巴斯的城市变化以及阿尔维斯的经历,成为巴西发展的缩影。
这是2024年7月16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拍摄的国会大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在自强发展历程中,巴西以农业和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增长,以绿色理念寻求可持续发展,同时以“零饥饿”计划、“家庭补助金”项目等改善民生,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卢拉说,他的国家正致力于打造一条“巴西现代化之路”,把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保障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等结合起来。
在巴西看来,全球南方国家共同面临消除饥饿、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挑战,更加需要团结合作、联合自强。2024年,巴西担任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期间,推动发起“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帮助各国就饥饿与贫困等议题共商对策、制定政策、筹措资金。
“抗击饥饿与贫困是当今世界重要议题,联盟的成立是建设更加繁荣社会与和平世界的必要条件。”卢拉说。
2025年5月5日,巴西总统卢拉在首都巴西利亚接受中国驻巴西媒体集体采访。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巴西正留下自己的鲜明印记,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的东道主,巴西将会议主题设定为“加强全球南方合作,促进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治理”。巴西科技部长卢西亚娜·桑托斯说,巴西希望与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合作,建设一个更加多极化、和平共处的世界,这些紧密合作“是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也是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真实写照”。(参与记者:杨家和、陈昊佺、赵焱、陈威华、李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