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为地球谱写春秋-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7/08

12:2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成风化人

汪品先院士:为地球谱写春秋

2025-07-08 12:24: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7版 成风化人

▲7月5日,汪品先院士参加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本报记者张建松摄

  以“地球系统科学升级版”为主题的第八届地球科学系统大会,近日在上海召开。

  在大会最后一天最后一场专题报告中,89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面对济济一堂的青年学者,饱含深情地说:“卢瑟福有句名言:所有的科学,要么是物理,即探索机制当侦探;要么是集邮,只看到现象的堆积。我从1955年开始学地质到现在整整70年,前35年做的都是集邮,后35年做的才是侦探,可惜我来不及破案了,这个任务就落在了你们身上。希望你们不要满足于集邮,也要争取当侦探。我们中国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果有一批有志之士来做地球的侦探兵,我们就有希望在中国实现在地球科学的突破,建立中国学派。”

  汪院士的精彩报告和语重心长的话语,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正在与病魔艰苦缠斗的他,专门在医院输过血赶过来,身上还挂着胆液引流管,极为消瘦羸弱。他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还能给我两三年时间,我准备写4篇关于地球系统升级版新方向的文章,现在已经发表了第一篇。在这4篇文章基础上,我要写一个既有大量科学引文、又能够为大众看得懂的、我这辈子最难的一本书,这就是《地球春秋》。”

“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我愿做一名吹哨人”

  两年一度的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是我国地球科学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综合性学术研讨会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球科学工作者汇聚一堂,研讨当今最前沿的地学科研进展,以促进学科交叉,横跨圈层、穿越时空,推动海陆结合、古今结合、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结合,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共设置10大主题、84个专题,与会者达2000多人。汪品先院士最新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文章《地球科学向何处去?——地球春秋之一》,被印发给与会者。他号召大家广泛讨论,并设微信公众平台接受提问。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变化研究,堪称20世纪科学界最大的亮点之一。为了追踪人类排放碳的去向,科学界从大气、海洋到植被、土壤,进行了空前的大清查。研究结果一方面引发了气候政治的国际斗争,另一方面也掀起了学术高潮,诞生了“地球系统科学”新领域。

  经过40多年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出现了两种不同方向:一种以美国科学院报告“下一代地球系统科学”为代表,主张以人类尺度为中心,重点研究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关系;另一种是我国多数学者的主张,要在地球本身的尺度上探索其演变的自然规律,人类尺度的过程只是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目前我国科学界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因此我愿做一名吹哨人,在肯定人类尺度研究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提醒我国学术界不必盲目尾随海外主流。”汪品先说,“如果认为在如今的地球系统变化中,人类已经成为主角,因而忽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那将是盲人瞎马,把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引向危险的误区。”

  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球系统科学正面临着新的变革。近70年来航天科技颠覆性的新发现,震撼了整个学术界的宇宙观。深部物理探测与高温高压实验的成功,展现了从地心到地面、地球系统运作的全景。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将生命科学提升到化学机理的新水平。如今的学术界,已经可以冲出表层,去探索地球系统演变的源头。借助相邻学科突破的东风,走出表层,超越自我,从现象观测走向机理探索,将地球系统科学进行“升级”。

  汪品先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与会专家赞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周力平说:“这次大会提出地球系统科学升级版很及时。地球系统科学这个名词虽然不是我们首先提出的,但是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探究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效应这一地球科学研究的思路,特别符合我国学者用整体观思考问题的习惯。”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张瑶说:“我觉得将来的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应该更加全面地去强化多个圈层的相互耦合。不仅包括不同平行圈层之间的耦合,还应包括纵深上全链条知识的耦合。当然,它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特别需要像地球系统科学大会这样的平台,给大家创造了一个机会——做宇宙研究的、做海洋研究的、做地质研究的、做生命研究的、做进化研究的……大家都能聚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理解对方的科学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形成一个纵深上‘全耦合’的学术思想出来。”

“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界具有惊人的问鼎国际高峰的潜力”

  事实上,我国科学家思考下一步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方向已有多年。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其中就包括“地球系统科学(能源、环境和气候)”项目。汪品先带领全国50多家单位科学家编写了《中国地球系统科学2035发展战略》,聚焦“重新认识海洋碳泵”“水循环及其轨道驱动”“东亚—西太的海陆衔接”三大方向,前瞻性提出一系列需要研究的专题。

  “这次战略研究虽然为时不长、规模不大,但却发现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界具有惊人的问鼎国际高峰的潜力。”汪品先说,“中国地学界在气候环境和构造演变两大方面,都有丰富的学术积累和很高的国际声誉,近年来又提出了一些带有突破性的新观点和新假说,而且都具有跨学科、跨圈层、跨越时间尺度的特色。如果不同学科的地球科学家能够联合起来,瞄准若干重大问题共同努力,中国就有可能实现科学突破,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贡献。”

  与实证科学相比,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性。诞生于欧美的现代地球科学,往往带有地区性的“胎记”。有些位居国际主流的“经典”认识,其实不一定具有全球的普适性,有待以科学创新的精神重新审视。

  汪品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科学习惯于追随和仿效,现在要求在追随先进的同时鼓励独立探索,分析自身的自然特色和科学长处,转换发展模式,甚至建立自具特色的中国学派。

  例如,我国南海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按照原来国际流行的模式,南海深海盆的张裂归因于被动大陆的非火山型裂谷作用,与北大西洋的伊比利亚-东加拿大纽芬兰共轭边缘相似。但是由我国学者主持的大洋钻探得到的结果,否定了前人的推论,提出了海盆成因“板缘张裂”的新假说,其与大西洋的“板内张裂”分属威尔逊旋回的不同阶段,是发生在大陆岩石圈不同部位的两种不同类型。南海不是“小大西洋”!

  不过,万事开头难,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的“中国学派”不可能一蹴而就,将地球系统科学进行升级也需要循序渐进。汪品先建议,可先在国内举办一系列超大幅度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争论,力求在地学界取得共识,在天文、微生物等学界引起兴趣;在国内交流初见成效的基础上,积极走向国际,包括在国际学报上发表文章和组织国际学术交流等;从小型研讨会开始,争取涓涓之水汇成江河,尽早发起举办国际大会。

“打造海陆结合的新文明,这项任务历史性落在中国人身上”

  地球系统科学的本质是宇宙观,其发展也是形成新文化的途径。从科学到文化,也是汪品先院士近年来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基础是经济。北半球季风区大河流域的农耕经济,产生了大陆文明;地中海适于航海经商的爱琴海区,产生了海洋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割两大文明的经济基础正在消失,今天的中国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大陆国家,已经变为海陆统筹的大国。

  当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着社会经济形式。在大陆上,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已经没有“抱瓮精神”的余地;机器人的出现,正在消除“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分野。在海洋上,人类很久以来是在海面上开发海洋,航海的目的是海洋彼岸的大陆,现在开始开发的是深海大洋的内部,需要在垂向上进入海洋。这样发展的结果,大陆经济和海洋经济的界限已经不再清晰,划分两者的地理因素已经不再重要。

  人类进入深海靠的是科技力量,岸线和港湾并不是决定条件。至于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更是在把人类社会引向大家都不熟悉的远方。与此相应,历史上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划分,必将被新的全球文明所替代,从而产生新一代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这对我们来说是天赐良机,因为这场转型正好遇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通过反思,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海洋基因,打造海陆结合的新文明,这项任务历史性落在中国人身上。”汪品先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建松)

责任编辑:史梦佳
关键词:系统,文明,研究,发展,海洋,我国,汪品先,人类,地球科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