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全链条管理防止“低效无效投资”
中部一乡镇花费240多万元财政资金打造“经典观摩路线”;西部某航空港经济区一重点项目违反程序盲目上马,试运营4个月即停业……近期各地查处通报的一些落马官员主导的政府投资浪费案例引人思考。
政府投资既是实施宏观调控、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的有力抓手。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要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再次要求,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加强政府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各地应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坚决遏制政府投资浪费。
剖析一些低效无效投资案例发现,一些地方投资项目之所以“热热闹闹上马,惨惨淡淡烂尾”,究其根本是个别地方领导干部急功近利,政绩观、政商观、政策观“三观不正”。有的借工程包装“政绩标签”,费尽心思打造“官场人设”,只图给外界留个好印象,全然不顾实际需求与长远效益;有的以项目谋私利,和一些企业负责人亲清不分,把公共资源视为个人“提款机”;有的对法律规范、政策要求缺乏足够敬畏,硬干、蛮干、违规干,导致项目先天不足、反复折腾。
大量事实证明,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法治的项目,其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不仅浪费公帑,更有损政府公信力。
防治低效无效投资,要从全链条加强管理。在决策阶段,可通过建立地方项目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加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等,从源头健全约束机制,多用市场眼光谋划项目。同时,要坚决封住地方违规举债的口子,未纳入预算安排的不得实施,对不顾实际大搞“政绩工程”的干部严肃追责。
投资必问效,无效必追责。在项目实施阶段,要加强过程跟踪,对低效无效、前景暗淡的项目及时削减支出、果断“止损”,避免项目一批了之、资金一拨了之。同时,进一步强化项目验收的严肃性,实打实对投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防止“申报重包装、验收走过场”。
财政资金,必当用之于民、造福于民,必须管好用好。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以克勤克俭、精打细算的心态检视投资项目,坚决摒弃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监管,让资金都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处。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余贤红 姚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