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9月22日電 題:60后新農人“吳稻長”的獲得感和心愿單
新華社記者董峻
2013年10月前,吳斌是北京一名事業有成的“金領”律師。就在那個月,他放棄年薪上百萬元的工作、一頭扎進家鄉的農田,回湖北孝感市種地為生。
6年后的一個秋日、中國農民豐收節前,孝感城外的陡崗鎮朝陽村,這位60后新農人在一塊即將成熟的稻田邊向記者講述了他“入農門”的心路歷程。
出入時尚場所,和企業老總談天說地,生活悠閑而愜意,這本是吳斌在北京的生活日常。
“老婆說要買包包,我根本不眨眼——買就是了。”說起那時光景,吳斌像在說別人的事。
現在?春種秋收、除草施肥,城里長大的他干起農活樣樣熟門熟路,老農民也說他“是個把式”。
“你問有啥獲得感?至少有三點。”律師出身的他,說話條分縷析——
其一,“復活”了黃毛粘。這是一種孝感當地特有的稻米品種,帶著淡淡花香,由于產量不高,老品種幾近瀕危。在他推廣下,黃毛粘的獨特口感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吳斌也因此有了個外號——“吳稻長”。后來,他干脆把“吳稻長”當成了自已公司的產品品牌。
其二,得到了社會認可。通過發展優質稻的規模種植和水果、食用菌等多種經營,吳斌帶動了周邊村民靠流轉土地和在種植基地務工增收,又領辦了合作社讓更多農民共享收益,還經常看望和救助特困農戶、慰問留守兒童。幾年里,他收獲了好多社會榮譽——“湖北十大職業農民”“湖北荊楚楷模”“最美孝南人”“孝感市勞動模范”…… “以前掙錢再多也掙不來這些榮譽。”他說。
其三,成了農民掏心窩子的朋友。種了6年地,吳斌的最大收獲其實是農民給的——逢年過節拉他去家里吃酒、有紅白喜事都要通知“吳稻長”、村里有啥大事小情也要找他商量……“這才是最重要的。”吳斌說,“農民最樸實了,點滴被尊重和獲得,就感覺很開心幸福。”
一陣風吹過稻田,稻谷們彎著腰隨風起伏,像在頻頻點頭。
都說農業是一片“最后的藍海”,但工商資本投身進來后被“拍死在沙灘上”的比比皆是。當初和吳斌一起做農業的另兩個朋友就早早抽身、洗腳上岸了,他卻堅持了下來。為啥?
“第一年種馬鈴薯,虧了。剛下海就被嗆了口水,沒面子嘛,硬要撐著想扳回來。后來各種酸甜苦辣經歷多了,慢慢終于摸出點搞農業的門道。”吳斌總結的經營之道有:
——規模不是越大越好,適度才是最美的;
——搞好種植的同時,要延伸產業鏈,搞精深加工,農業工業化;
——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合作而非博弈;
——說一千道一萬,農產品的品質要優、要口碑;
——種田靠科技,從品種提純到生物防控、數據分析等等,一個都不能少;
——注重品牌建設,做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
為了講好故事,這個50多歲的老“新農人”也是拼了。在今日頭條上搞直播、玩抖音,目標是“當網紅”,一點都不亞于90后“農村網紅”的勁頭;參加全國電商講師大賽還拿了優秀獎。漸漸地,這“吳稻長”的外號就有了含金量。
“你問我給自己這6年的表現打多少分?60分吧。”吳斌坦承,這60分主要是賺的“社會效益”。要說賺錢,6年來陸續投入上千萬元建基地、抓品控、立標準、創品牌,為了堅守,甚至賣了北京的房。終于,如今看到了希望。
“就差一把柴,這壺水就能燒開了。”他打了個比方。
這把柴來自哪里?吳斌一口氣說出三個心愿:
——每畝每年700元的租地成本偏高,加上種子、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開銷,種糧利潤微薄。如果優質不優價、打不開銷路,堅持下去很難,需要破解種糧效益問題。
——人力成本不斷增加,季節性雇工越來越難找,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發育不夠,希望在這方面加大培育力度。
——各方面的農業扶持政策不少,可往往是“灑胡椒面”、難以形成合力,希望政策資金能整合,針對長期堅持搞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給予更多支持。
“你問我對未來有啥期望?肯定是希望我們這些新農人能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啊。”他不假思索地說,“農業是個弱質產業,光靠情懷和一時激情肯定做不長久。不過,我相信會越來越好。”
他的身后,稻田已由青漸黃,豐收在望。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